傅大士“和合圆融”精神 穿越千年激荡文明交流互鉴
双林寺位于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云黄山,始建于南梁,后因高僧辈出成为江南的佛国圣地,被誉为“震旦国中,庄严第一”。一千五百多年来,双林寺屡毁屡建,但其承载的傅大士文化却回荡千年、启迪当代。
千年前,身处南北朝乱世的傅大士以“道冠儒履释袈裟”的独特形象,提出“三教合一”的实践体系:以儒家伦理为基、道家自然哲学为引、佛家般若智慧为核,构建“空有合一”“即心是佛”的禅学框架。
他行走于田垄间讲学,在炊烟中悟道,以《心王铭》中“心即是佛”的呐喊破除执念。
这种“和合圆融”的精神,不是简单的思想叠加,而是以百姓日用即道的实践智慧,将高深哲理化为润泽苍生的甘霖。这样的文化基因,源自于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既仰望星空的深邃,又扎根泥土的温热。
千年后的今天,当世界面临文明冲突与价值疏离的挑战,傅大士文化愈发彰显其跨越时空的价值。
近日,以“交流互鉴和合共生”为主题的傅大士思想与世界文明研讨会在义乌开幕,吸引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克罗地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界、宗教界人士齐聚一堂,研讨傅大士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此次研讨会,既有高僧大德的禅机思辨,也有人文学者的思想碰撞,更有国际友人的多元视角,多维度彰显文明之间的和合共生。
正如南非大学宗教比较研究领域教授约翰·斯特里伊多姆(Johan Strijdom)所说,交流互鉴的前提是,我们承认生活在一个多极世界,而非生活在只有一个占主导地位大国的单极世界,“在义乌召开这样的研讨会是傅大士文化向更广世界交流的极好机会。”
四川大学教授张勇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频繁交流碰撞,傅大士的圆融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其为全球多元文化的融合提供了重要范例,有力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生。
早在千年前,傅大士文化便已踏上跨海传道的旅程,在亚洲文明中埋下共鸣的种子。
中国计量大学教授、宗教中国化研究院院长邱高兴举例称,比如日本许多寺院都设有傅大士创造的转轮藏,转轮藏作为文化交流的独特符号,见证了古代东亚地区的文化往来。邱高兴还表示,希望未来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展览、学术研讨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傅大士文化,拓展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如今,重启这条文化航路,不是复刻历史,而是以当代语言重构对话。
研讨会开幕式举行“傅大士文化出海仪式”,来自澳大利亚、肯尼亚、泰国等世界各地的义乌侨胞共同点亮启航之光,他们将发挥融通中外的优势,推动傅大士文化国际交流。
研讨会期间,“四地弥勒文化之旅”启动,以宁波雪窦山、绍兴龙华寺、新昌大佛寺、义乌双林寺为核心纽带,串联起四地深厚的弥勒文化底蕴,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体验线路,让千年佛韵焕发时代生机,让弥勒文化的慈悲与包容跨越地域,滋养现代心灵,更以文化之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深邃智慧。
千年前,傅大士以道冠儒履释袈裟的旷世气度,将儒家的济世情怀、道家的自然哲思与佛家的慈悲境界熔铸一炉,开创“儒释道三教圆融”之先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纪华传谈及,在义乌,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汇聚于此,共同谱写着文化交流的绚丽乐章。而傅大士的三教融合思想,正是义乌开放包容、和谐共处城市精神的历史根源。
穿越千年,傅大士文化重新出发,在义乌这座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的城市,持续激荡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完)
义乌双林寺。活动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