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环球

民族医药 让古老的医药文化“活”起来



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9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医疗体育康养馆临沧中医佤医药展区内,乌鸡白凤膏、红花饮片、茯苓饮片、首乌丸、复方滇鸡血藤膏、九制黄精、药用香囊等百余种中(佤)医产品整齐罗列,来自临沧市中医医院和8县(区)中医医院的医护人员忙着在向观展群众推荐和讲解清肝明目茶饮、密蒙花醋、罗汉果菊花膏等10余种养生“菜单”。



一名医师吹着葫芦丝,不少观展群众一边和医师了解临沧民族医药的起源、优势、特点、疗效,一边体验着五音疗法、佤族药滚疗法、拉祜族松明疗法等特色技艺。



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工作,缅籍海外传播官龙威全身酸痛。相信中医、崇尚中医,到中国定居13年的他平时经常到中医馆进行理疗。听说南博会展馆里有佤族医药展区,他便专程到医疗体育康养馆临沧展区体验拉祜族松明疗法。松明疗法是用马尾松的树干制作成长30厘米、直径3厘米的棍棒,配合自制的药酒,根据人体经络循行路线,从上而下,从左至右反复滚按、点击、拍打疼痛部位,使皮肤发红发热、不出血为度,具有祛风除湿、运行气血、疏通经络、调节人体机能活动的作用。

“太舒服了!做了10分钟的理疗,身体的疼痛感明显减轻,现在浑身轻松自在。”龙威说,他对中医一直很感兴趣,生病的时候,他大多会选择用中药进行治疗,觉得古老的中医药神秘且疗效好,是值得被全世界肯定且推广的。

为龙威进行中医理疗的周贵云就职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在展区内为国内外来宾诊疗,他累并快乐着。“一直很忙,很多人排着队体验民族医药诊疗,昨天开馆半天内,就来了60多位国内外体验者。”周贵云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传承中医精华、发掘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特色和优势,发挥好中医药治未病的独特优势,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相信中医,让“中国处方”惠及更多群众,每一个中医医者,责无旁贷。



此次医疗体育康养馆临沧中医佤医药展区以“岐黄佤韵·临沧灵境”为主题,展馆由临沧市级、8县(区)中医医院和7家医药企业共同组展,展馆设临沧市内中医药产业相关企业大健康产品售卖区、各家中医医院中医特色产品及文创产品展示区、技术体验区、茶饮品鉴区、洽谈区五个区域,展示以佤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



展馆设计以佤族“红黑”色加白三色为主色调,墙上的显示屏上,数十种药材的来源、质量评价、功效与应用案例等以数字化形式呈现,通过多元化展示,让观展群众深入了解和体验佤族医药的独特魅力。

佤医药文化源于古老的“司岗里”传说,从凝聚了古老智慧的神秘雨林秘术到如今成熟规范化的医药诊疗体系,从民间偏方到科学体系的蜕变,佤医药承载着千百年的生存技能和医药实践,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法,成为民族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在现代社会中正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临沧是云南省“动物王国”“植物王国”“药材之乡”“香料之都”的缩影,民族医药药用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境内的23个少数民族几乎都有着自己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依靠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治疗疾病、养生保健,医疗手段有配方水煎内服、外敷、拔火罐、拔水罐、放血、拉、揪、推拿、按摩等,逐步形成了富有浓厚民族气息和地方特点的传统医药,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医药文化。

近年来,临沧市围绕发展壮大地方特色民族医药的目标,加强民族医药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以佤医药为突破口,丰富和完善民族医药知识体系。目前,佤医药在整理研究上已取得了一定成就。收集、整理和筛选到各县(区)提供的单方验方300多个,《佤医基础理论》《佤医诊断学》《佤医治疗学》《佤医方药学》已提交出版社待出版,佤族传统药材“娘母良”与“娘三端”被收录入《云南省药物标准》,“娘三端”被收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佤医药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研究与应用正逐步成为焦点。

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传承千年。佤族民间药滚疗法、拉祜族松明疗法、布朗族金竹药罐疗法、傣族拖擦疗法……越来越多的临沧民族医药逐渐走出“深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施惠于深受疾病困扰的患者。

正如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佤医药分会执行会长刘宝林所说:“临沧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有独具特色的民族医药资源,发展民族医药正逢其势,壮大佤医药正当其时。”经过上千年的淬炼,临沧民族医药不断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未来,在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传承与发展中,定能为推动这门古老医学走向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开辟人类健康事业新图景。






融媒体记者 刘婉静 陈龙 李斯琰 杨再国 谢天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