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波的田野日记丨“我们是谁?”
澜湄国传
7月21日至26日,中缅网络新媒体研修班暨“胞波·敏格拉”德宏行国际传播活动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举行。
在为期6天的活动中,来自缅甸宣传部、缅甸国家电视台的新闻官员和记者将深入芒市、瑞丽、陇川等地,通过专题研修、文化体验、联合创作,系统了解数字技术赋能国际传播课题,实地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在边疆地区的生动实践。
今天开始,澜湄国传将推出“胞波的田野日记”,邀你一起看中缅媒体人如何在你来我往中记录胞波友谊故事,共同收获75年暖暖的礼物。
7月22日上午,当新华社国际部编委、高级编辑凌朔站在缅甸媒体同行面前,他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如重锤落地:“我们是谁?”
分享活动现场
“首先,我是新华社的一名记者。”屏幕上亮起了一张照片——一部锈迹斑斑、装于木箱的残损电台。“这是红军第一方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过程中缴获的‘一部半电台’,在极度险恶的环境中,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用它播发了第一篇新闻。”从瑞金的土屋、延安的窑洞,到今日矗立的新闻大厦,这条穿越烽火与岁月的轨迹,正是“我们是谁”的第一个答案。
分享活动现场
“我们也是胞波情谊绵长的见证者。”凌朔话锋轻转,指向更深的文化根脉。“如今新华社社址正是明朝皇帝为安放东南亚诸国赠象而敕建象房的历史坐标——象来街。”从明代披锦入京的大象,到新华社仰光分社成立,再到近20万条讲述胞波友谊的故事在记者笔下流淌、在镜头中定格,一条跨越六百年的情谊纽带悄然浮现。
屏幕上闪过1956年中缅边民大联欢上那辆载着宾客的敞篷车;1993年中国向缅甸出口的铁路客车运抵仰光;2025年奔赴缅甸震区的中国救援队……同一个缅甸独立纪念碑,在不同中国记者镜头里默默叠印下10年、20年、30年的光阴年轮。
“我们在做什么?”凌朔的答案铿锵有力:记录历史,捍卫真相,促进理解。
然而,道路绝非坦途。“我们为何坚持?”面对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社交媒体的信息洪流、人工智能的迅猛冲击,两个细节触动了在场的中缅媒体人。一边是实验室里能识别气味、未来或可让读者“嗅到味道”的传感器,代表着技术迭代的无限可能;另一边则是驻缅资深记者在亲人离世时未能赶回,却将一生献给了缅甸报道。技术终将更迭,唯对真相的敬畏、对文明的温情,才是新闻人心中不灭的“一部半电台”。
缅甸媒体代表团参观芒市丙午街
“我们要走向何方?”这个开放性的命题,留给了在场的每一位媒体人。会场里,缅甸记者们低声交谈,指尖抚过笔记本上“胞波”二字,他们这样说——
缅甸国家电视台电视一级专家飘伊伊白:这是一场关于身份、使命与未来的探讨,我认为技术再发达,真实的现场和人的情感无法替代。未来,我们更要携手,用报道搭起理解的桥梁。
缅甸媒体代表团参观德宏州融媒体中心
缅甸国家电视台播音二级专家扎扎莫:移动直播、社交媒体,都是新工具,我们要与时俱进用好新工具。但新闻报道的核心永远是那份对脚下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与责任,我希望和中国记者一道讲好缅中合作、共同发展的故事。
缅甸媒体代表团参观德宏州融媒体中心
缅甸国家电视台播音一级专家姬漂温:我对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新技术的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和未来媒体发展的方向有了新的思考。人工智能可以解放人力,让记者专注于深度调查、分析解读和创造性工作,我们要拥抱技术但不是被技术裹挟,维护真相、追求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福祉终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这场叩问已如种子落入心田,静待它在跨越国界的新闻土壤里,生长出属于新时代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