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环球

“美丽德宏专栏” 30岁觉醒,20年坚守,她让景颇织锦“潮”起来

晨雾尚未散去

芒市西山乡芒良村一个农家小院里

已传来“咔嗒咔嗒”的织机声

何木栽坐在老式木制织布机前

神情专注,动作娴熟

伴随着梭子左右往来

纬线密密实实地穿在了经线上

如此往复,丝丝累积

这块逐渐成型的织锦

或许会成为一条筒裙、一个手提包

或是某件节庆盛装的一部分

无论它最终以何种形式呈现

何木栽坚信,它承载的

都是景颇族的文化记忆

01 血脉里的召唤

40多年前

何木栽还是个光着脚丫

在寨子里跑来跑去的小女孩

那时,外婆总对她说

“景颇族的姑娘,一定要学会织锦

将来是要穿着自己织的盛装出嫁的”

从那时起

外婆织布的声音便不时在耳边回响

每逢目瑙纵歌节

邻家嫁娶或进新房的日子

景颇妇女们都会穿上色彩绚丽的筒裙

裙摆上的图案如山川、如星辰

何木栽知道

这是外婆弓着背坐在织机前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

智慧与辛劳 

年幼的何木栽既惊叹又畏惧

“这一定很难吧?”

尽管生长在织锦氛围浓厚的家庭

直到30岁,她都未曾真正触碰过织机

即便1994年嫁到西山乡芒良村

她的婆婆是寨子里

织锦技艺最娴熟的人之一

何木栽依然只是旁观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5年

那天,她去邻居家串门

巧遇堂姐来学织锦

面对繁复的操作流程和精细的图案讲解

坐在织机前的堂姐

一脸茫然,手足无措

奇怪的是

站在一旁的何木栽只看了一遍

心中竟豁然开朗

那些纹路、那些手法

仿佛早已刻在她的记忆里

只等这一刻被唤醒 

“我来试试”

何木栽接过梭子

手指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节奏

那动听的织机声

此刻在她心里悄然响起

梭子左右穿行,纬线紧密交织

美丽的图案缓缓呈现

她忽然明白

这是深藏在血脉里的召唤

02 从坚守到创新

爱上织锦后

何木栽在织机前一坐就是20年

她沉迷于五色丝线和图案的奥秘

沉醉于“咔嗒”声里的韵律

但渐渐地,她发现一个问题

景颇织锦虽然美丽

但外界对它知之甚少

2018年,何木栽带着自己的织锦作品

参加了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

隔壁的德昂酸茶展位人头攒动

游客们品尝、购买,热闹非凡

而她的展位前

只有零星几个驻足观看

几乎无人询价

“为什么酸茶能被那么多人接受

而织锦却不行?”

她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

德昂酸茶在保留传统的同时

改良了口味

让它更符合现代人的喜好 

“如果织锦不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它终有一天会消失”

这个念头让她下定决心

必须创新 

回家后,何木栽开始尝试改良

她保留了传统的图案和织法

但将织锦应用在现代物品上

手提包、裙子、绑腿

……

她调整色彩搭配

让它们更符合当代审美

她简化部分复杂纹样

让织锦既保留民族特色

又能被更多人接受 

2019年,她再次参加文博会

这一次

她带去的改良款手提包和围巾很快售罄

一位来自玉溪的男士

看中了她自用的手提包

第一天询问时,她舍不得卖

第二天,那位男士说

“我想把它送给我的爱人

她一定会喜欢”

何木栽终于点头

那一刻,她确信自己的方向是对的

03 因热爱延续 

创新不仅限于织锦本身

何木栽还开始改良织机 

传统的景颇织机体型笨重,操作复杂

初学者往往望而生畏

何木栽琢磨着

能不能让它更轻便、更易上手

她尝试调整织机的结构

简化部分部件

最终设计出一款

便于携带和操作的新型织机


“如果年轻人觉得太难

他们就不愿意学”

她说

“只有让织锦变得更简单、更实用

才能吸引更多人传承”

对何木栽来说,织锦不仅是手艺

更是文化的延续

为此

她在织布机前一“坐”就是20年

“真正的传承

不是简单地教别人怎么织

而是要让人真正爱上

明白它的价值”

她走进校园

给孩子们讲述景颇族的历史

教他们辨认图案、搭配色彩

她开设培训班

让寨子里的妇女多一门手艺

她把家变成“工作室”

和亲戚朋友一起钻研新织法、设计新花样 

2022年

芒市景颇族博物馆收藏了

她的筒帕、手提包、裙子和改良织机

这是对她技艺的肯定

同年,她被认定为

“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颇族织锦的代表性传承人”

“民族的东西不能忘,要代代相传”

跟随她学艺8年的鲍道南说

“何姐不仅教会了我技艺,更让我明白

传承需要在热爱中不断创新” 

如今

何木栽家小院里的织机声依旧每日响起

她的故事,从一次偶然的觉醒开始

历经20年的坚守与创新

最终走向更广阔的传承之路

“咔嗒、咔嗒”

这声音是景颇族的语言

是历史的回响

也是未来的希望

……


【来源:德宏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梦 金况龙 排爱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