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热点

诈骗不分年龄 九少年滞留缅北 反诈诀窍时刻牢记

       【缅甸金凤凰讯】日前,据中国媒体报道,9个少年被骗到缅甸做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在缅北,他们完不成业绩被“水管打、开水烫、电击······”据家长介绍,这几个孩子里最小的15岁,最大的刚成年不久,至今还在求救回国。消息一出,受到了不少中国人的关注、转发。

        据了解,这些孩子是被人用“高薪骗局”所骗。他们原本想多赚钱给家里人治病,却不料被骗子利用了这个心理。孩子的家人们都十分着急。他们希望能够尽快找到孩子们的下落,并将他们挽救回来,但这并非易事。缅北的地理位置较偏远,交通不便,且治安状况堪忧。加上这些孩子被骗子操纵,很难逃脱。诸多因素的影响让这些孩子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近年来,未成年人、大学生被诈骗的新闻屡见不鲜,骗子的手法五花八门,受害人怀揣各自的梦想进了“魔窟”,最终“殊途同归”——经历惨无人道的折磨、虐待,人生从此急转直下。

据了解,通常,诈骗分子会以高薪诱饵吸引目标,把人骗到境外窝点后,露出真面目,威逼利诱,强迫受害者参与诈骗活动,从此生活暗无天日。诈骗人员将黑手伸向未成年人,原因是他们比成年人有以下几个弱势:

1、好骗。未成年人大多心智不成熟,没有多少社会阅历,分辨能力弱,难察觉到“蜜糖”里的“毒药”,而诈骗分子巧舌如簧,只要稍加蛊惑就能使其走入“陷阱”。

2、反抗力弱。未成年人比起成年人在生理上有着弱势,凭自己单人的力量难以摆脱诈骗分子,而经验和意识上的不足往往会让他们第一时间陷入慌乱,想不起来报警求救,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3、可榨取价值高。未成年人被诈骗到窝点后,作为劳动力来看,有着相对更长的可劳动时间,且会因为恐惧而有着更高的服从性;作为人质来讲,容易勾起长辈们的关爱之情,能够榨取到更多的赎金。

在日常生活中,防范诈骗的最重要的“心法口诀”就是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对任何的“艳遇”“真爱”“高薪”“高回报”“零风险”都敬而远之。倘若您成功避开了这些陷阱,但亲朋好友十分不幸被骗去窝点了,且联系到了您,请牢记以下几点:

1、抓紧联系被骗、滞留人员,尽可能详细了解对方的现状、所处位置、人数等,获取有用信息;

2、及时向派出所、公安局报告,将相关信息提供给警方;

3、拒绝对方的邀约,对方极有可能已被诈骗窝点所控制、威胁,面对亲人也会进行诈骗,千万不要相信。

“噶腰子”目前已成为不少中国人对于缅甸的刻板印象。缅甸有电信诈骗等犯罪集团吗?坦白承认,有,但绝大部分非缅甸公民所为。缅甸并非遍地都是诈骗犯,更非人人都是“噶腰子”的穷凶极恶之徒。缅甸历史文化悠久,风光无限美丽,绝大部分缅甸人善良、淳朴、明是非、讲友情。如今的各类犯罪集团搅乱缅甸,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缅甸人民同样是受害者。

小编希望,打击电诈,从我做起。切记天上不会掉下馅饼,轻松发大财都是陷阱。让我们摸着良心,理性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更不应吃“人血馒头”,从人性之善出发,设身处地地为两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着想,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够彻底消灭电诈犯罪集团,换我们一个安全的未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