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制造”遇到新困境?工厂主和工人都面临两难困境
【缅甸金凤凰讯】日前,欧洲缅甸商会(EuroCham Myanmar)呼吁重新审视缅甸在出口导向型成衣行业中的法定最低工资标准。
该商会指出,当前的最低工资水平不足,导致包括工资过低、劳资纠纷频发、劳动力流动率高、熟练工人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并且正在削弱近年来所取得的生产力进展。
目前,缅甸的最低工资标准为每天工作8小时4800缅元,另加2000缅元的补贴。据悉,这个最低工资标准自2018年以来从未调整,与其他国家相比已经显得明显偏低。因此,EuroCham Myanmar表示,提高最低工资不仅有助于留住工人,提供更稳定的生计支持,也有助于打造健康有活力的劳动力队伍。
此外,该组织还指出,目前的最低工资水平已经严重影响到使用缅甸制造产品的品牌声誉,并给缅甸的成衣出口企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商业风险。
缅甸工人的待遇是近年来广受国内外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缅甸全国工人联合会(FGWM)在今年劳动节之际向工厂业主提出几项核心诉求:要求提供充分职场健康安全保障、终止强迫劳动与不公待遇、实行每日8小时工作制并支付2万缅元日薪、保障女性工人孕期及生理期权益。
但是,工资问题是一面大镜子,照出来的是目前缅甸整个经济的困境。工人和老板其实都在同一条船上的。在劳工权益层面,薪资水平与生存成本的割裂日益凸显。然而,企业主们同样在成本漩涡中挣扎,工厂的经营困境同样不容忽视。目前缅甸制造业面临着多重成本挤压:能源价格高企、物流效率低下、基础设施滞后等结构性问题,持续推高企业运营成本。
在全球化产业链中,缅甸工厂往往陷入低附加值的恶性循环困境,利润空间被上游品牌商与下游渠道商双重挤压。当企业主在电费单、快递单与工资单间艰难权衡时,稍有不慎,可能就会面临破产的危机,往大了看,倒闭潮引发的失业风险,同样会让缅甸工人难以生存,由此可见,加工资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这种双向挤压的困境,也在考验着缅甸的政府执政水平和治理能力。如何在保障劳动者权益与维持产业竞争力间寻找动态平衡,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这既需要避免陷入"低工资竞争"的恶性循环,也要防止企业因经营压力过大而丧失转型动力。
目前,国家正致力于有效利用国内资源,推动制造业发展,通过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将缅甸从进口依赖型转向出口导向型,使缅甸从一个进口国逐步转变为出口国。在这一进程中,庞大的劳动力群体的能力发挥将起到关键作用,相信缅甸一定能摆脱这一困局,走向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