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人均寿命垫底东盟本该“续命”的食品变成“催命符”
【缅甸金凤凰讯】有报道称,缅甸正面临严峻的公共卫生危机,其国民预期寿命在东盟十国中位列最短。这种令人担忧的状况源于不安全的食品操作、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薄弱的监管体系以及贫困和缺乏健康意识等社会经济挑战。其后果是毁灭性的,慢性疾病、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激增,导致人们寿命缩短。
报道称,一些国家利用缅甸作为劣质产品的倾销地,向市场倾销危险有害产品,而当前国内的监管未能很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目前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是食品信息造假,许多进口商品,例如饼干,在接近保质期时抵达缅甸。这些产品没有被丢弃,而是被重新包装,贴上新的标签和伪造的日期代码,欺骗消费者。这种做法在行业里很常见,它将利润置于公共健康之上,使人们接触到潜在的有害物质。
同样,鲑鱼等常见鱼类以及淡水虾等海鲜也通过非正式边境渠道进入缅甸,有知情人士称,这些主要来自泰国的地下贸易路线,这些货物绕过了缅甸食品与药物监管局(FDA)的任何有效检查,不受任何监管地流入市场。例如有的鱼市每天都会接收来自泰国的货物,但却没有任何监管措施来确保其安全或质量。
问题不仅限于临期过期商品,还包括假冒伪劣产品。有的人造甜味剂,极其便宜,因此被广泛用于烹饪,导致部分人群的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发病率上升。这些甜味剂以及其他化学添加剂无处不在,它们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味觉偏好。此外,目前还出现了商家用人造合成肉当天然肉卖的情况。
农业生产也存在类似问题,为缩短蔬果上市周期而使用催熟化学品,食用油含有棕榈油或来自国外的再加工油等等。这些物质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监管,长期食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危害。
缅甸食品与药物监管局(FDA)监管能力的不足加剧了这些问题。在边境检查站,由于设备陈旧且检测现代化学添加剂的专业技能有限,检查力度极小。即使发现有害物质,执法力度也很弱。
为应对这场危机,亟需从个人、社区和国家层面入手,推动变革,首先从选择更安全的食品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以雷霆之势重塑国家健康屏障,构建消费者维权生态,让缅甸民众重获生命质量的尊严。